隨著現代人思想的開放,關于同性戀群體的訊息越來越多的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
社會上有同性戀或者雙性戀傾向的人其實占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是因為后天生活經歷的影響,但無論怎樣,性向不同只是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社會需要用更加寬容和正常的眼光看待同性群體,讓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享受自己的戀愛。
等到人們不再特殊關注同性群體,那么社會將會更加和諧。
一、同性戀的原因
遺傳因素
攜帶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易于發展成同性戀細胞。
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有70%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
父母關系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同性戀的產生在于同性戀者與異性父母的關系過于親密,導致他們與異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認同。
生物本能
人類性行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
在缺乏異性的環境中,如軍隊、監獄等,同性間的性愛是一種滿足性欲的取代行為。
性侵犯
如果曾經受到過異性的性侵犯,那么會給這些人群帶來心理創傷,與同性戀的產生有密切的關系。
二、同性戀的心理
感情糾結
和異性戀者一樣,也會在戀愛中產生矛盾、摩擦,也會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戀者間的情變更加頻繁。
此外還有一些同性戀者因為愛上直人而痛苦不堪。
茫然困惑
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性戀者往往要背負巨大的精神負擔。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戀,有些人不可抑制的喜歡同性,卻又堅決地自我否定。
三、同性戀能改變嗎
繼發性的、境遇性的同性戀
監獄的犯人、長期在海上漂泊的海員,在沒有異性的時候,會用同性戀性行為安撫自己的性沖動,甚至一段時間內可能會迷上一位特定的同性。
可一旦回到正常社會中,他們自然會去尋找異性。
雙性戀
雙性戀的人是要看社會環境和人際機遇,遇到了什么性別的合適的人,就會表現出什么樣的性取向。
純粹的、原發的同性戀
這部分人主要是由于生物學基因的遺傳與變異以及表觀遺傳學的N-甲基化所形成,是無法改變的。
四、同性戀的危害
易患性病
同性戀的人群由于性器官的原因,大多男同多以肛交或口交為主,肛門黏膜脆弱,容易皸裂,并且同性戀性伴侶多不固定,有的甚至多個性伴侶,容易把身體內的菌類感染,也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增加性病的風險。
心理疾病
同性戀雖說是生理現象之一,但是其發展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因此,不被人們的接受,很多同性戀在別人歧視異樣的眼光中長大,會在心里留下陰影,很容易發展為心理疾病,出現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情況也是很常見。
危害社會
部分同性戀人會正確的面對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也有部分由于心理發育的不完善,會對社會造成威脅,出現一些教唆引誘正常人的情況,更有甚者出現性侵小孩的現象,嚴重危害社會,當然也有很多同性戀屬于正常對待自己取向的人,對社會沒有多大危害。
性命較短
同性戀和正常人相比性命都要短很多,由于其心理意識與生命體特征相悖,因此對身體的神經系統會造成傷害,對壽命有很大的損傷。
五、社會為何對同性戀有偏見
與傳統文化有關
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同性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沒有生育,沒有后代。
這是傳統文化所無法容忍的。
與心理偏見有關
人們的心理偏見就是:異性戀才是正常的,同性戀就是不正常的。
前些年,同性戀還是一種精神疾病,必須強制治療。
現在,不再把同性戀當一種疾病,這本身就已經是進步了。
而人們把同性戀和異性戀同樣對待,可能還需要一些年。
自身的不認同
總覺得自己的性傾向是不正常的,是見不得人的。所以,同性戀者要想別人認同自己,首先自己得看得起自己。
ps:同性戀不是犯罪,不是疾病,同性戀只是人群中的少數,同性戀完全正常。
所以,作為一名同性戀,要接受改變不了的生物學本質,接受自己是“正常人”無需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絕對不要怕父母傷心或必須為家族生個孩子,而勉強去和異性結婚,更不要為了害怕歧視,而勉強自己隨大流結婚。
以上就是關于《同性是誰的遺傳(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后天形成的)》的答疑相關內容,希望能夠解決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有更多疑問,請移步至百科答疑。
【申明: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qq.cm;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