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系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在介紹今天的投射效應之前,我先來講個關于蘇軾的小故事。
蘇軾跟佛印是一對好朋友,經常都會相互拜訪。有天,蘇軾去拜訪佛印,對佛印開了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狈鹩t微笑回應說:“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蘇軾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跟自己的妹妹說了這件事。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觀’,你看別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甭牭竭@里,蘇軾才明白為什么佛印會說,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投射。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有將自身的特點歸因到別人身上的傾向。在對別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中,會以為他們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點,把自己的情感、特點都強加在別人身上。
比方說:
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認為其他人也在算計他;
愛吃某種食物的人,會認為全部人都喜歡吃;
...
心理學家羅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詢問來參加實驗的80名大學生,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
結果顯示,有48名大學生同意背著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并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樂意這么做。而其余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同意這么做?梢娺@80名學生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投射現象的存在。就像工作室的小伙伴經常會相互開玩笑,說“你最近又吃胖啦”、“你的頭發有點少啊”,我們通常都會用一句“請注意你的投射”來“抵擋”別人的攻擊。
投射效應可以分為三類表現:
相同投射
這種投射最常出現在跟陌生人的交往中,因為彼此不了解,所以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出判斷。例如,自己餓了,會想著客人也肯定餓了;過馬路不遵守規則,會想著別人也會這樣過等等。這都是沒有將自己和別人之間區分開來,覺得自己的感受就跟別人的感受。
愿望投射
這種投射就是會將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到別人身上。例如,父母動用一切關系將孩子送入名校,認為孩子一定會很感激自己。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或許以孩子的能力去讀名校,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情感投射
這種投射具體體現在,越是喜歡的人越覺得對方優點多,越是討厭的人越覺得對方有很多缺點。就像現在的“追星女孩”,在她們眼里,自己的偶像就是完美的,就算做錯了事,肯定也是無心之過。但如果有人詆毀她們的偶像,她們就會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回擊,甚至有可能將別人說到一文不值。
這其實是在人際交往中,失去了客觀性的認知,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對對方進行美化或丑化。
總的來說,人們更傾向于把自己作為標準,來評判別人是個怎么樣的人,而不是按照實際的真實情況來進行判斷。所以,當對方的性格特征跟自己很相似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做出正確的推斷。
投射是一種認知心理的偏差,過度理想化地認為別人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樣,沒有真正地看見別人,這也是很多人邊界不清的其中一個原因。
應對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質和澄清。去和你投射的人去澄清,區分你的投射和他自己本身,讓他回歸原本的面貌,你也看清楚自己的投射。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投射情況?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負面情緒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憤怒、絕望、抑郁...通通都令人想要逃離。下周二有一次社群專屬直播,老胡教你如何跟情緒好好相處。本次直播是社群專屬直播!只要在老胡的任一一個群里,都可以收聽直播!還沒入群的朋友,趕快添加小助手的微信(ID:rld1104)申請快速進群通道吧。!
以上就是關于《突然對一個朋友很反感(為什么你會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的答疑相關內容,希望能夠解決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有更多疑問,請移步至百科答疑。
【申明: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qq.cm;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